上元节是什么节日的意思 上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一、上元节是什么节日
上元节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中一个。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其中一个。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顺带提一嘴,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性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藏传佛教的煨燥有什么做用
无论兄弟们说的是煨桑吧?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大众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经过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特别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大众。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其中一个,燃起桑烟有清香舒适之感。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雪域高原,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藏民族和藏传佛教,燃桑之举是有其产生的想法基础、社会背景的,也伴随着美好的传说。
传说古时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首领、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意为用烟和水驱除各种污秽之气。其实这一作法至今仍遗留于藏族社会的民俗民风之中。当家中生育婴儿,远道而来的亲友前来贺喜时,家人要点燃柏树枝,来者必须从火上跨过,目的是让幼儿健壮长寿,不受邪气危害。
后来就与战争有关,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胜利,成为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大众认为,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快乐。直到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为了立足,佛教借鉴了本教和当地民族的一些习俗,煨桑就是其中其中一个种。由此煨桑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规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说,煨桑是藏族原始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礼俗。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经过、大众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因此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由于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确有祭祀奉供之意。因此有人将其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看来都是较确切的意译。
依苯教史料,迎请神灵前开头来说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因此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会发现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接着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终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
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因此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灵魂解脱。
三、社区的功能
表现社区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
社区通过组织社会福利机构与居民互助体系,发动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它所提供的是就地、直接和及时的帮助。这种功能表现为社区福利部门或慈善团体、民政部门扶贫助弱,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支援,社区医院、诊所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守望相助、邻里相帮是我国社区居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个友好的“近邻”赛过亲密的“远亲”,它能解你“燃眉之急”。许多生活中的困难,往往消化在邻里的互助之中。因此,和睦邻里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社区的功能是指社区各部分对社区整体的影响。
1.经济生活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亦即生活、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并为社区成员提供就业与谋生的机会,担负这一功能的主要是社区的各个经济组织。社区的工厂、商店、旅店、餐馆以及第三产业等,能为居民提供生产、流通、消费娱乐文化等服务。一个大的社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仅在本社区内,同时还流通到邻近社区,辐射到其他社区。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国腾飞以长江为大动脉,以上海为龙头,辐射到全国的“龙头说”。这个学说就是以上海社区的经济建设带动整个长江流域,使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型城市发挥龙身龙尾的影响,辐射到全国以促进城乡社区经济进步。
2.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指天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经过。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天然人逐渐进修社会聪明、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格觉悟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成长经过即社会化。社区内的家庭、学校和儿童游戏群体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成年人都产生重大影响。社区所有成员在参加社区各项活动中受到教育,不断社会化。社区有一套社会化的体系,对社会成员起社会化的功能。社区社会化的最大特点,是能否密切协调各种组织的活动,使社区的社会化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的效果。
3.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控制具有把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社区的功能,社区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其对成员的内在控制,通过各种组织及其规章制度来实现它对成员的外在控制,以维护社会秩序。
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社区有一套完整的社会控制体系,一方面发挥正面教育影响,鼓励大众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给以惩罚,同时也发挥着反面教员的影响。社区的风俗习性和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社区的赞誉与责备等社会舆论促使居民遵守社区的风俗习性和规范。
4.社会福利保障功能
社区通过组织社会福利机构与居民互助体系,发动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它所提供的是就地、直接和及时的帮助。这种功能表现为社区福利部门或慈善团体、民政部门扶贫助弱,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支援,社区医院、诊所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守望相助、邻里相帮是我国社区居民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个友好的“近邻”赛过亲密的“远亲”,它能解你“燃眉之急”。许多生活中的困难,往往消化在邻里的互助之中。因此,和睦邻里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5.社区参与功能
社区是居民生活交往的场所,也是社会成员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的地方。社区通过其基层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促进大众相互交往与互动,进步社区居民的参与觉悟。社区越是能动员其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越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建设与进步。
社区为居民提供经济、政治、教育、康乐和福利等方面活动的参与机会,促进社区内大众的相互交往与互助,使居民对社区有更多的投入和更强的认同感,进步社区的价格整合。通过社区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锻炼活动,进步社区居民们的参与觉悟。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产生互助,发挥居民的潜能,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的繁荣与进步。
社区的功能随着社区的变迁和进步而发生相应变化。现代社区的进步动向是一方面在复杂化,一方面在专门化。一个大的社区往往聚集为商业区、文化区、政治区、工业区、开发区。
一、本章要点
社区是社会学观察、分析社会的一个新视角。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由费孝通引入中国。
一般地来说,社区包括下面内容构成要素,如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和文化心理要素。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社区分成不同的类型。
如果说社区的要素与类型是对社区“有形的分析”,那么社区结构与功能可以说是对社区“无形的分析”。社区应该具备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区位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